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科技创新追梦人余鸣雷(2)

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孤独与执着 科技创新是孤独者的事业,也是一件等不起的事情。这种认知,是余鸣雷10年的带压堵漏亲历沉淀得来的。 1977年出生的余鸣雷是焦作电厂子弟

孤独与执着

科技创新是孤独者的事业,也是一件等不起的事情。这种认知,是余鸣雷10年的带压堵漏亲历沉淀得来的。

1977年出生的余鸣雷是焦作电厂子弟,从小对各种压力管道并不陌生。2000年7月,他从东北电力大学热能工程动力学专业毕业后,到焦作电厂工作,2003年进入锅炉检修班,开始接触带压堵漏工作。

正是在多次堵漏过程中,余鸣雷深深体会到堵漏的危险性和科技性,并于2005年接触到天津长越公司的封堵技术,获得大量技术资料,通过对带压堵漏的深入学习,认识到堵漏夹具对封堵的重要性。

2006年,余鸣雷怀着做一番科技创新事业、带动一个行业发展与进步的梦想,辞职创业,创立焦作市鸣雷带压密封科技有限公司。从那时起,他开始自行设计常用直管夹具,经过3年的反复摸索与实践,对市场上现有夹具产品的强度和密封性进行大幅度提高,并实现了可量产化。

科技创新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毕竟,科技创新周期长、见效慢,一项重大创新成果从理论研究到转化应用,往往要经历十几个阶段。

说起科技研发,余鸣雷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为了一项新产品能研发成功,你可曾抱着还未成型的产品入睡?余鸣雷自问自答:"一般人,真都做不到。"但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为偶像的他告诉记者,稻盛和夫就做过这样的事情。

当年,刚创立京瓷不久的稻盛和夫,接到一个难度颇高的产品订单,那是一种应用于冷却广播机器真空管的专业零件--水冷复式水管。但因为他没有经验,在产品制作过程中,总是因为温度或者产品自身重量等导致成品变形。为了如期交出合格产品,年轻的稻盛和夫就在生产车间里找了个温度适当的地方躺下,然后把产品小心翼翼地抱在胸前,"抱着产品入睡"。正是这种让人看着心酸的认真劲儿,让京瓷顺利完成水冷复式水管的制造任务。稻盛和夫说:"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满怀爱意、细心观察时,必然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鸣雷科技所有产品专利,皆以余鸣雷的名字命名。"这就像自己的孩子,我会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呵护。"他说。

如此表述总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轻描淡写,其中艰辛恐怕只有余鸣雷自己才能体会。有时候睡到半夜,一个研发设计的灵感乍现,他会马上爬起来摸出纸笔画图纸。

然而,余鸣雷更愿意把自己的成功,更多的归功于这个行业太危险,没有几个大学生真正愿意坚持下来。实践和理论基础是创新的两个基础要素,10余年的现场实践给了他创新的机会。如今,他身上仍留有多处烫伤留下的疤痕,烫伤膏更是他工具包里的必备品。

2007年,某轮胎公司一个热水管道小法兰泄漏,60公斤压力下,操作平台上到处都是近100摄氏度高温的水,为了给工友们帮忙,关键时刻余鸣雷顾不上自身防护,抢先站到水里。尽管只有短短两分钟时间,等完成封堵退出现场后,他的两只皮鞋底已因高温掉下来,双脚也被烫伤,至今每到夏天仍会出现严重脱皮现象。

面对"苦不苦"的提问,余鸣雷说,他很享受从管道漏点发出的刺耳泄漏声到封堵成功后那片安静带来的成就感。

由于长期在巨大噪声环境中工作,余鸣雷的听力严重受损,但他对细微的泄漏鸣叫声似乎有种本能的敏锐。一次,在一家化工企业生产现场,他听到不下10处微小泄漏点,并及时示警,避免了泄漏的进一步发展。

对堵漏工作的认真和勇气几近"疯狂生产",一为企业客户省钱,二为避免次生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但余鸣雷明白,干这一行的不该用命去拼,应该用技术去争。"带压堵漏自诞生之日起,只是在材料与技术的更新,而'鸣雷捷卡'从理念与结构上进行了颠覆式创新。"他说,2009年、2010年的两年间,他先后申请了直管夹具、法兰夹具、三通夹具以及弯头夹具的实用新型专利,又经过6年不断地实验和摸索,把产品进一步升级。2017年,他又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和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该系列产品的制作让堵漏过程更加容易和安全。

但余鸣雷没有被这一小小的成功冲昏头脑,而是感到原有的封堵技术太落后,就自费到天津等地与同行交流,以同行为师,再加上自己的动力学专业背景,很快就在这个行业小有名气,一些企业遇到难题总是第一个想到他,再复杂的管道泄漏现场只要他一到,人们就放心了。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zonghexinwen/2020/0709/376.html



上一篇:跻身国家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培养出众
下一篇:心理迷茫?不确定性?用创新创业理论应对战胜疫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投稿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版面费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