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互联网+”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

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创业”并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20年建立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创业”并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医学院校的一员,认真贯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做好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创新创业引导,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1 预防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1 学校方面

1.1.1 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医学院校特别是预防医学专业,相应的机制体制建设尚在探索中,缺乏成熟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也较为单一[1],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甚至有些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促进就业或是应付差事,完全没有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

1.1.2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很多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只是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与学生所学的预防医学专业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更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难以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作用。而教育方式又较为机械刻板,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致使就业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更是缺乏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后续指导。

1.1.3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医学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学校就业部门的教师、辅导员等“兼职”人员组成,专业性不强[1],而且由于人员流动较为频繁,也导致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而社会所急需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更是严重不足。任课教师要么缺乏实战经验,要么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1.2 教师方面

1.2.1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 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办企业或从商,当然对医学生而言,还包括开诊所等。作为医学院校包括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认为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医疗卫生行业[2],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无论对医学理论还是专业实践都没有太大帮助。

1.2.2 本身对创业缺乏热情 很多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师为就业部门教师或辅导员,这些教师不仅专业性不强,更很少有过经营企业甚至创业的经历,而且高校教师本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这也导致了他们本身缺乏创业热情。

1.2.3 注重专业教育,忽视创新创业教育 鉴于目前医学专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医院等医药卫生行业用人单位招聘的现实情况,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会选择考研,不考研的也多数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事业单位应聘。于是,在医学院校内,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育培养。

1.3 学生方面

1.3.1 对“互联网+”概念把握不准 包括预防医学专业在内的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把握“互联网+”的概念,以为“互联网+”就是传统产业的网络化,但其实“互联网+”绝不只是在形式上涉及互联网,也不是互联网和传统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互联网功能的增强和应用的拓展,通过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是一种跨界融合[3]。

1.3.2 创业意识淡薄 很多学生来医学院校上学的目的较为简单,就是希望以后做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所以,他们大多数专业思想较为稳定。即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最初的专业思想可能还不稳定,但也不是因为他们想要创业,而是因为没有学临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专业意识,注重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兴致不高,并且由于医院招聘的现实要求,大部分学生更是树立了考研的目标,创新创业意识就更为淡薄了。

1.3.3 创业环境、资金存在问题 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总体而言功利性较强,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容易流于形式。虽然相关部门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不够具体深入,支持往往不到位,而且舆论宣传也多是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入实践,不能起到促进作用[4],给予的扶持本就是蜻蜓点水、杯水车薪,还需要严格审批,更谈不上后续的跟进支持了。

1.4 家长方面

1.4.1 传统观念的束缚 很多家长之所以让孩子来医学院校上学,就是希望学生毕业以后能当大夫去医院工作或者是去事业单位工作,社会声望较好,收入也高。所以,一旦进入预防医学专业就觉得很不理想,想方设法希望能让孩子转入临床专业学习,更何况是去创新创业了,那只会让他们觉得是不务正业。作为学生家长,他们更希望学生可以安稳地参加工作。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qikandaodu/2020/1222/657.html



上一篇:浅谈卫生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高职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投稿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版面费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