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健康中国”理念下农业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2)

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2 符合体育课程发展的理论 近年来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向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使

2.2 符合体育课程发展的理论

近年来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向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处于较好状态。(2)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理念的现代体育教育观。(3)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重视培养学生平时对体育的态度、兴趣、锻炼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思想。(4)树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形式,形成以学校内教学为主,以课程教学外锻炼为辅的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以上趋势也已成为农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形成特色的课程体系的依据,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这种改革牢牢抓住改革发展的“动因”,充分把握了体育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紧跟社会的发展需要,紧紧抓住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改革,才能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显著价值。

2.3 符合社会对职业体能的要求

由于农业职业的特点,许多生产、管理、服务和科研部门等均是脑力劳动伴随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长期工作、生活在艰苦、复杂的特定环境中,这不仅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还必须具备在特定自然环境和劳动条件中工作、生活的能力。因此农业职业岗位对劳动者身心素质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对体质、体能、智力和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否则难以承担“一线”的岗位责任,难以担当事业的重任。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依据社会对职业体能提出的要求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目前江苏省7所农职院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状态,但是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充分满足该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依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顺序,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与锻炼身体的全过程,选择符合学生身体发展需要和职业体能有关的教学内容、练习形式、锻炼手段;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1] 张红,宋广侠.江苏省农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1):26-27.

[2] 李晓琨,赵西堂.高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9):63-74.

[3] 宋广侠.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现状与发展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10(2):243-244.

[4] 姜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5] 丁勇春.构建具有职业服务功能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6):21-22.

[6] 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0-961.

[7] 杨柳青.智能手机时代高职院校不积极锻炼的大学生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7):37-43.

[8] 郑继超,常继斋.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公共体育教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0):63-68.

[9] 宋广侠.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运动精品,2019(10):37-38.

[10]吴向宁.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7):53-58.

学校体育一直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建国初期,毛泽东就强调“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农业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三农”事业发展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根据党和政府的要求及农业高职教育的功能,决定了农业高职教育的体育教学应该确立使命意识,体现责任担当,这就是要紧贴职业岗位标准,以全面育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身心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追求体育教学的综合性,为“三农”事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有优良品德、有专业能力、有健康体质和锻炼习惯并协调发展的人才。1 “健康中国”理念下农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意义1.1 有利于提高农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农业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质量对“三农”事业发展,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对我国形成人力资源优势都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判断农业高职人才质量的标准,无疑是学生未来从业后对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也就是必须具备热爱“三农”、奉献“三农”的优秀品德,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从事“三农”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知识与能力,必须具备适应农业职业岗位需要的健康体质和锻炼技巧及习惯。所以,农业高职教育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基于农业岗位体能需求”加强体育课程改革,必将大大增强提高农业高职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人才与岗位的适配性,就业后的终生发展性,从而保障人才质量要素的全面性 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所谓课程体系,一般由课程设置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课程教学环节、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内容构成。现代课程论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如何设置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教学计划)的核心和具体体现,必然反映着时代与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必须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表明了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课程设置的依据。长期以来,农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在考虑现代社会“三农”事业对职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做得较少,以致课程体系借鉴搬用的多,缺少了科学性。“基于岗位体能需求的农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理清了职业院校中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之间以“体”为本,以“职”为用的关系,科学定位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和任务,构建了基于岗位体能需求的农职院校体育课程实践体系,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三联系”的教学模式,创构了立体交叉的体育课程评价手段,有效解决了学生体育锻炼被动消极的态度问题 有利于增强农职院校体育课程针对性和特色化,提高体育课程的地位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体育教学必需改革,也一直在呼唤体育教学改革。然而,就农业职业院校来看,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尚有很多迷茫,迟滞了改革的推进。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服务指向具体明确。但是作为必修公共课的体育课程,在各个院校普遍存在指向“大众化”、内容“大路货”、功能“通用性”的倾向,没有针对性,不能反映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农业岗位人才培养的个性要求,严重限制了农业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基于岗位体能需求的农业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出发点就是学生体质适应岗位需求,满足岗位标准;主要任务就是建立与农业职业岗位需求“合身可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式,增强农业高职体育课程的针对性和特色化。2 “健康中国”理念下农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2.1 符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教育和课程为什么要不断地改革发展,以及这些改革的动因又是什么?教育专家提出改革发展的3个根本动因:一是教育的内在驱动;二是教育与社会脱节,矛盾尖锐;三是教育环境变化需要改革教育以适应新的情况。职业教育的改革必须依据职业教育的目标而进行。职业教育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必须努力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和技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身心素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体育课作为职业院校各类专业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必修基础课,承担着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锻炼方法和娱乐休闲方式,增强保健意识,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任;还要针对当今学生实际,注重学生个性与体育特长的共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对学生集体主义、组织纪律等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从而推进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符合体育课程发展的理论近年来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向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处于较好状态。(2)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理念的现代体育教育观。(3)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重视培养学生平时对体育的态度、兴趣、锻炼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思想。(4)树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形式,形成以学校内教学为主,以课程教学外锻炼为辅的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以上趋势也已成为农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形成特色的课程体系的依据,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这种改革牢牢抓住改革发展的“动因”,充分把握了体育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紧跟社会的发展需要,紧紧抓住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改革,才能具有现实的意义和显著价?符合社会对职业体能的要求由于农业职业的特点,许多生产、管理、服务和科研部门等均是脑力劳动伴随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长期工作、生活在艰苦、复杂的特定环境中,这不仅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还必须具备在特定自然环境和劳动条件中工作、生活的能力。因此农业职业岗位对劳动者身心素质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对体质、体能、智力和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和更特殊的要求。否则难以承担“一线”的岗位责任,难以担当事业的重任。所以职业院校必须依据社会对职业体能提出的要求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目前江苏省7所农职院校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状态,但是培养人才数量和质量,仍不能充分满足该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依据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顺序,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与锻炼身体的全过程,选择符合学生身体发展需要和职业体能有关的教学内容、练习形式、锻炼手段;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参考文献[1] 张红,宋广侠.江苏省农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与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1):26-27.[2] 李晓琨,赵西堂.高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9):63-74.[3] 宋广侠.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现状与发展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10(2):243-244.[4] 姜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5] 丁勇春.构建具有职业服务功能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6):21-22.[6] 王玉扩,陈庆合,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0-961.[7] 杨柳青.智能手机时代高职院校不积极锻炼的大学生特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7):37-43.[8] 郑继超,常继斋.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公共体育教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0):63-68.[9] 宋广侠.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运动精品,2019(10):37-38.[10]吴向宁.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7(7):53-58.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qikandaodu/2021/0205/732.html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研究的共识、分歧与展望
下一篇:项目化的村庄规划模式研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投稿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版面费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