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曹仰锋:自我“刷新”是企

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5-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日,由微软AI商学院与中信读书会打造的「AI+商业话题共读计划」第一场分享会《刷新未来:再造企业组织和文化》,在微软中国总部举办。分享会上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联合创始人
近日,由微软AI商学院与中信读书会打造的「AI+商业话题共读计划」第一场分享会《刷新未来:再造企业组织和文化》,在微软中国总部举办。分享会上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联合创始人、院长曹仰锋剖析了第四次管理革命中,企业转型成功的核心要素。
曹仰锋认为,任何东西都有过时的时候,所谓的转型,绝对不是转行,转型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商业模式、战略模式、管理模式等等都可以转型,现在很多技术跟创新和迭代的速度太快了,技术是推动转型很重要的一个驱动力,跟不上发展就必须要转型。
以世界三大饮料之首的咖啡为例,当多数人享受咖啡的方式已经从排队购买,转向在线定制、立等可取乃至送货上门时,依然只执着于门店场景端的建设,则显然不太符合消费发展的诉求。数字化就像手边的咖啡,离每个人都很近,在ABCDE(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应用的推动下,正在倒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曹仰锋提出,企业转型的本质实际上是以构建生生不息的平台生态系统为方向,转换不同的价值创造模式,即由拥有共同愿景和使命的生态企业、专业企业和客户相互依存、协同进化的“价值共生体”。并强调转型必须是两种能力的组合,一种以技术为核心的刚性能力,第二种是以文化为核心的软性能力。只有强强结合才能够快速、精准的完成转型。
针对转型的具体操作,曹仰锋也给出了一套战略转型基本公式,即战略转型=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领导力的N次方。其中,商业模式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管理模式是以员工为中心,这两个中心的平衡,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身价值。而领导力的N次方,表示领导力的转型是组织转型最根本的驱动要素。
转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要转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核心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曹仰锋在现场简单梳理了过去一百年多年间四次管理革命的精髓,并就转型方向、转型共识、转型会面临的障碍等问题进行分享。
管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可以总结为四次管理革命,第一次管理革命从1901年到1940年,主题是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主旨是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赢,而共赢的前提条件是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管理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动作进行拆分,把流程进行拆分。很多企业提的”三高”政策,高效率、高压力、高薪酬,就是科学管理的精神。
第二次管理革命是从1940年到1970年这个阶段,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次管理革命?因为第一次管理有致命的缺陷。经过不断的创新和迭代,一百年来,管理革命有两条线索,第一次是技术驱动,第二是管理人。从第二次管理革命开始,我们开始关注人,我们今天提出的以人为本,都是第二次管理革命的产物,包括现在讲的双因素理论等等。
第三次管理革命从1970年到2000年左右,我定义为精益管理,这次和前两次最大的不同,是把组织管理的视角从组织内部转移到外部,开始围绕用户需求展开,也是现在说的以用户为中心。德鲁克讲过很重要的观点,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用户产生价值。
从2000年开始,互联网对整个企业的重塑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把这次管理革命称为第四次管理革命。从2001年到现在,我认为是第一阶段,由消费互联网引起来的,这一时期涌出了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商业巨头,第二波是网络催生,每次管理革命有40到50年时间。而互联网的出现,也让商业模式重塑的距离变短了,甚至是消失了。
以97年至18年的音乐产业为例,互联网的出现,将整个行业的价值链重新重塑。2000年出了一款可以免费下载音乐的软件,直接冲击了当时的实体音乐产业,当然因为盗版的原因,那家公司很快也就倒闭了,但对实体音乐的颠覆已初见端倪。直到苹果公司从01年推出iPod,数字音乐的重塑就开始了,整个行业下滑,到14年走到谷底。
很多产业都会受这种技术的影响,所以转型是必须的。如果跟不上时代,时代就会把你抛弃掉。
所以企业到底怎么转型?我提一个观点叫“一个中心三个维度”,12条路径”。一个中心,公司的中心不变,永远为客户创造价值V+,这个V可以代表value,也可以代表胜利。
三个维度,战略生态化、组织平台化、价值共创化。12条战略路径,从共同愿景、同战略生态模式、生态能力、基石平台、共享平台、体验平台和知识平台,在价值共创里面,提出来重塑组织、篮球重塑领导力、重塑领导和重塑顾客,以及重塑激励。这些内容在我出的书《第四次管理革命》中有论述,这里我就不过多展开,今天我就简要说几点。
什么是转型?转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要转换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为用户创造价值。大家仔细想一下,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如何转?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达成共识:
第一个战略转型时机什么时候启动?理论上来讲,战略转型一定是第一曲线没有到达峰值之前开始转型,但是问题是,说的容易做的难,典型案例就是柯达。柯达的第一曲线是胶卷业务,第二曲线是数码业务,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但这个技术却把自己颠覆掉了,为什么?因为转型的本质是利益再分配,而当时高管的薪酬主要来自于胶卷业务,因此他们明明看见未来却不愿意转变的原因,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第二个共识,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间有协同,转型绝对不是简单的从A到B到C到D,而是从A到A+。如果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没有关联性,这种业务没有协同性,转型也很难。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撬动的协同点,想找到这个点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你现在的业务有哪些优势和利益,这个优势在第二曲线里还能应用吗?这一点在决定转型前需要明确。
在明确两个共识问题后,企业确定转型的方向也很重要。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向平台生态系统转型,平台生态系统有三种连接力,叫资本、数据、知识为连接力,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商业生态变成什么?未来的企业就有两种命运:一、生态化,二、被生态化。
大企业越来越生态化,而小企业则被融入到生态系统当中去,未来的企业像微软变成生态公司了,形成很多小的公司,就是专业化公司,专业化企业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德国人提出来的“隐形冠军”。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上做到全球领先,你的价值创造要独特,在这个生态系统当中你越有位置。
你在雾中前行怎么找到方向,第一倾听用户的声音,第二倾听员工的声音,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领导人耳朵关起来,不听用户,也不听员工,他没有想赋能个人。不管是微软转型、海尔转型还是阿里巴巴转型,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每个人创造成就感,让每个人成就自我价值,实现工作和生活平衡。这是企业需要拥有的最重要的价值观。
其实转型也有基本公式:战略转型=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领导力的N次方。
这里面有两个中心,商业模式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管理模式是以员工为中心,这两个中心的平衡,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而领导力的N次方,表示领导力的转型是组织转型最根本的驱动要素。
我们把领导力单独拿出来说,领导力可以分为几种:利己型、利他型、生态型。但不管是哪种,有一点是共通的,即领导者最核心的是文化建设问题。
有一年我去西北一个地方讲课,讲完课以后,董事长送我一本文化手册,问我为什么文化落不了地,我一看总共有厚厚的108条,问题在哪?太多了,员工根本记不住。而且你会发现很多领导把文化当做炫耀,而不是用来践行。
所以领导力第一条,就是必须要有强烈的愿景和使命,领导就是牵引者,既然当了一把手了,你必须要有承担变革的勇气和责任。
第二条,不能把这个愿景变成个人的愿景,要变成共同愿景,孙子兵法里面讲,“上下同欲者胜”。要和各级员工交流,以大公司为例,谷歌每周都有员工见面的会议,苹果乔布斯这个人很独断的,但是他善于倾听高管声音和员工的声音,经常有圆桌会议,包括他的数字中枢战略,都是跟员工交流得出来的。
第三条,舍得激励别人,不要害怕表扬别人,有的小公司,钱不多还不愿意表扬别人,谁愿意跟你干。有很多人问怎么留住员工?就两条:虚一点的使命牵引,实一点的逐步提高员工待遇。
最后最重要的一条,践行者要以身作则,你要冲到前头,变成引领者、践行者,要是不具备这几条,你领导是很难的。
同时,转型也存在很多障碍。在转型前的准备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一点,战略转型要有容错能力。
大企业犯错和小企业犯错两码事,大企业犯错,就算失败了很多次,但他有承受失败的底气,而小企业失败了就真的爬不起来,怎么办?孙子兵法有一句话,谋胜之前先谋不败,这次战略转型失败后带来的最大损失,我是否能够承受?如果我回答Yes,你就坚定的转,如果反之,则不要轻易尝试转型。
除了上面说的问题,转型还有一大障碍,就是行动力。就像我今天问你,明天股票是涨还是跌,你基本上不会跟我说一个百分之百,任正非讲的,方向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转型最后的障碍不是战略的问题,是组织的惰性问题。
大型企业转型有三种惰性一定要克服:战略惰性、组织惰性,领导力惰性。
战略依赖症,过于依赖过去成功的经验,同时缺乏挑战性的目标,组织过于官僚集权,领导力惰性是自以为是,还同时既得利益。大企业最难的是如何把组织本身积攒的惰性消除,而小企业的难点在于它会逐渐变得越来越惰性,小企业的惰性主要来自于一把手,他自己不变下面的人就更难变化。
所以怎么去除惰性,让组织充满活力呢?
第一选对合适的人,搞转型和变革一定要找那种敢于创新、有成长思维的人。你要找那种比较守旧的人,基本上搞不了。
第二个绩效管理方法,一定新老业务区别对待,不能用老业务的方式考核新业务。
第三个激励机制。转型的本质是人的转型,如何激发员工的斗志和活力的呢?伟大的转型需要意志来挑战理性,激励机制的艺术在于激发每一个人有趣的生命意义。你不能让雷锋同志吃亏,不能让奋斗者既流汗又流泪,不愿意变革的人却拿很高的薪酬,那肯定不行。所以组织要充满活力,选对合适的人,绩效标准要合适,另外要有匹配的激励机制。
你会发现凡是能转型的企业,领导一把手爱折腾。折腾成了就成功,折腾不成就叫瞎折腾,这种领导人有一个特质,永不满足,永不满意,不光是微软,海尔、华为、苹果这些成功企业都一样,而且你光折腾不行,内部有一个机制,叫自相残杀,互相替代的关系,凡是不愿意转型的企业,都是内部有一个保护机制。与其被别人杀掉,不如自己杀掉自己,这一点考验的是领导者的前瞻性。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企业文化。很多人觉得企业文化很虚,其实越虚的可能越有后劲,越有力量。转型必须是两种能力的组合:一种以科技为核心的刚性的能力,第二种是以文化为核心的软能力。
价值观这个东西,我经常讲一个观点,叫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什么人不相信呢?那些人素质不太高,总是觉得别人成功有很多其他的原因,虽然不能否定,但大多数都是勤恳奋斗出来的,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最大的一个问题,忽略文化建设。
文化为什么放到最后来讲,因为文化是最软的软实力,使命、战略和文化,可以参考海尔、华为、阿里巴巴,包括腾讯,这些都有文化底层基因。
马云是很优秀的领导者,我每次听他讲话都很振奋人心,首先要让自己相信,才能让别人相信。他讲的话很有意思,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马云提出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微软也是一样,让全球每一个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他讲的这个和乔布斯讲很像,乔布斯苹果转型,重要的是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最虚的东西最有力量,最有力量的东西是让每个人成就自我,这是转型当中一定要注意的事情。
以上就是我做的一个简单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谢谢。
(本文首发钛媒体)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zonghexinwen/2020/0528/363.html



上一篇: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创造研究与发展中心揭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的研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投稿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版面费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