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我国环境犯罪理论研究(7)

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综上,与1979 年《刑法》施行期间理论研究往往先行于立法的现实相比,现行《刑法》颁行以后,立法转而带动着理论研究重点的转换。就环境犯罪而言,

综上,与1979 年《刑法》施行期间理论研究往往先行于立法的现实相比,现行《刑法》颁行以后,立法转而带动着理论研究重点的转换。就环境犯罪而言,现行《刑法》颁行初期,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阐释法条、明晰各个罪名的构成要件。随着法条的内涵逐渐被司法者和社会公众所熟知,理论研究的重心逐渐与立法动态相关联,每一次立法的变动都会引起理论研究阶段性的大繁荣、大发展,成果产出量也会随之出现一次小的峰值。这一立法与理论积极互动的特征尤其以《刑法修正案(八)》为典型。此次刑法修正后,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理念、环境犯罪保护的法益、环境犯罪在主观方面的要求等成为环境犯罪理论研究中的新问题,也是理论研究者重点探讨的问题。当然,理论研究产生的优秀成果也会反作用于立法的修改,有助于刑法典自身的不断完善。总之,自现行《刑法》颁行至今,“与立法变动牢牢绑定、相辅相承”成为环境犯罪理论研究最大的发展现实和发展特征。

四、环境犯罪理论研究发展之展望

与1979 年《刑法》施行时期无论是立法还是理论研究都对环境犯罪重视不足、少有问津的状况相比,现阶段我国关于环境犯罪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到了较为深入的推进和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突出表现在:理论研究者的队伍逐渐壮大,研究的视域逐渐拓宽,研究层次趋深、水平趋高、学术争鸣此起彼伏、知识成果增量迅速和学术观点不断创新。当然,在肯定晚近我国环境犯罪理论研究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该研究领域尚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笔者认为,未来我国环境犯罪理论研究将呈现出以下发展动态。

(一)环境犯罪的理论研究将成为整个刑法学研究中的新亮点

从CNKI 数据库以环境犯罪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年度分布来看,与环境犯罪相关的研究成果从1997 年的1107 篇增加到2017 年的5861 篇,总量基本翻了5 番,年平均增长率为25% 左右。考虑到近年来国家将环保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视水平的顶层政策选择以及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提升,未来在环境犯罪理论研究领域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如何实现环境犯罪的有效治理将成为刑法学研究的重要选题之一。

(二)“重者恒重、新问题层出不穷”是环境犯罪理论选题的主要特征

通过上文按照时间顺序对环境犯罪理论研究重要问题的整理结果来看,一些重大的、存在较大争议的理论议题,如环境犯罪中是否要引入严格责任制度、环境犯罪中行为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明等,从1979 年《刑法》施行后就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但时至今日也没有取得较为一致的处理意见,且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学者们继续争论的话题。当然,随着立法的修改和变动,也会不断出现新的、引起广泛关注的理论议题,如《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关于环境犯罪立法理念、保护法益的讨论就是如此。

(三)理论研究与立法之间的互动将更为频繁

“以刑法为研究对象的刑法学不能不关注现行刑事立法和司法,应用性本来就应当成为刑法学的生命和灵魂,是刑法学得以发展和繁荣的源泉。这是刑法学的学科属性使然。正因为如此,每当新的立法出台后,我国刑法学界都会积极地予以关注。”①高铭暄、赵秉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刑法学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 年第3 期。立法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脱离立法进行的研究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执行力。现行刑法颁行以来,环境犯罪理论研究的重要选题一直与立法密切相关,这一方面表现在理论研究的成果大多是为了解释立法、解决立法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每一次立法的修改都会带动理论研究方向的调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晚近的刑法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从立法论转向解释论导向——过去盛行的以立法批判与建议为宗旨的立法论研究呈明显的疲退态势,带有浓重德日教义学色彩的解释论研究异军突起,并迅速在学术圈内获得支配性的地位”①劳东燕:《刑法学知识论的发展走向与基本问题》,《法学研究》2013 年第1 期。,解释论取代立法论成为主流的研究范式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尤其刑法教义学的兴起,其主张的“法教义学是关于实然法的科学,不是关于应然法的科学”更是将理论研究与刑事立法紧密联系起来。②参见刘艳红:《中国刑法教义学化过程中的五大误区》,《环球法律评论》2018 年第3 期。另外,考虑到环境刑法作为一种兼具刑事属性和行政属性的法律条文,与国家制度和宏观政策的联系更为紧密,更容易受到刑事政策变化的影响,环境犯罪理论研究依据立法展开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文章来源:《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网址: http://www.cxcyllyjysj.cn/qikandaodu/2021/0523/1338.html



上一篇:矿产资源领域深部矿产地质勘查理论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策略研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投稿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编辑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版面费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发表 |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